[華友精選]

我們都叫「史達林」:一段獨裁者的愛(?)與地名的故事

{❛台❛女好俄}

 

我們從小就會背自己家的地址、知道自己住在哪個縣市,但你知不知道這些地名和路名的由來呢?每個地名背後都有一個故事,有的可能很壯烈,有的很簡單,有的甚至讓人摸不著頭緒;其中有一種取名方式是使用當權者的名字,這對臺灣人來說一點都不陌生,不管你來自哪個縣市,那裡一定有條你從小就認識的「中山路」和「中正路」!

1949年國民政府來到臺灣後,對市街道路一一命名,首先就是將總統府前的大路取名為「介壽路」,意為「蔣介石萬壽無疆」。接著再將「介壽路」、「中山路」和「中正路」等各種充滿國父孫中山&當時總統蔣中正影子的路名帶到臺灣各地去。但這種帶有『個人崇拜』色彩的路名,經過時代和社會的變遷,很容易引起『是否該換名稱』的爭議。

說了這麼多,那麼這到底跟俄羅斯有什麼關係呢?因為放諸世界,除了臺灣,此種地名取名方式最典型的例子就在前蘇聯!我們今天就來講講前蘇聯國家眾地名被改過來又改過去,又改過來再改過去,讓人差一點就要忘記現在到底叫什麼呢~的故事!

二十世紀初,俄國在經歷革命和內戰後,於1922年成立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,由列寧(Ле́нин/Lenin)擔任最高領導人。列寧去世後,史達林(Ста́лин/Stalin)即位,他為了鞏固自己至高無上的形象,其中一項政策就是在蘇聯各地取了許多與他名字相關的地名,大大小小加起來,總數據說有一百個以上!

stalin

史達林(Ио́сиф Виссарио́нович Ста́лин,1878~1953),原名約瑟夫·維薩里奧諾維奇·澤·朱加什維利,前蘇聯領導人(1924~1953)

但在1953年史達林去世之後,接手的赫魯雪夫(Хрущёв/Khrushchev)隨即發動一連串『去史達林化』的行動(Десталинизация/De-Stalinization),批判史達林創造個人崇拜的神化行為,並在1961年10月的蘇聯共產黨第22次代表大會上將這些充滿史達林的地名改掉。

102739-Xb22wL

被推倒的史達林雕像,過去風光不再

比較著名的城市如:

莫斯科南方的史達林諾戈斯可 → 改為很饒舌的新莫斯科斯克(Новомоско́вск)

西伯利亞的史達林斯克 → 改為新庫茲涅茨克(Новокузне́цк)

還有其他國家的:

波蘭的史達林格勒 → 改為卡托維茲(Katowice)

塔吉克首都由史達林納巴德 → 改為現今的杜尚貝(Dushanbe )

喬治亞的史達林尼利 → 改為茨欣瓦利(Tskhinvali )

目前俄羅斯和烏克蘭皆稱擁有主權的頓內次克(Donetsk),當時則是由史達林諾改來的。

許多大大小小族繁不及備載的城市,都漸漸地脫離了「史達林」這個名字。

但從史達林格勒改名而來的「伏爾加格勒」(Волгогра́д/Volgogard),卻又出現了想改回史達林格勒的計畫,這又是怎麼回事呢?

monument-630691_640

『祖國母親在呼喚(Родина-мать зовёт/The Motherland Calls)』:高91公尺,位於伏爾加格勒馬馬耶夫山上,為紀念史達林格勒戰役之紀念碑。

伏爾加格勒位於俄國南方,原本是蒙古欽察汗國後代的首都,以韃靼語取名為「察里津」;1589年俄國沙皇在此建立察里津要塞,逐步把察里津列進俄國版圖。到了1918年俄國紅白大對抗內戰期間,這裡發生了「察里津戰役」,當時史達林是北高加索軍區軍事委員會主席,他在此指揮共產黨紅軍成功抵抗沙俄白軍,對日後蘇聯的壯大非常重要。1925年史達林執政後,將此城改名為「史達林格勒」(Сталингра́д),意指「史達林之城」

史達林格勒除了是重工業大城,也是蘇聯重要的交通轉運樞紐,高加索地區的農產品都會由此運往蘇聯中央地區,有重要的戰略位置;加上此城以最高領導人命名,希特勒深信:『如果攻下這裡,將對蘇聯的戰局和士氣產生重大影響』,因此這裡成為兵家必爭之地。

1942~1943的「史達林格勒保衛戰」中,納粹德軍發動猛烈攻擊,造成全市90%的損毀,以及約75萬平民的受傷和死亡,是近代戰爭中最慘烈的戰爭之一,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的轉捩點。蘇軍死守史達林格勒,重挫德軍,最終獲得勝利,也將希特勒推向投降的結局。

6b356334ea

伏爾加格勒今昔對比

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到今天仍然常被提起,更有多部電影描述此戰役(例如俄羅斯拍的《史達林格勒戰役》和美國的《大敵當前》)。雖然在1961年赫魯雪夫主導下,依流經當地的伏爾加河名稱,將史達林格勒改名為伏爾加格勒,但因為這座城市在二戰中的特殊經驗,以及和史達林的革命情感,至今仍有許多希望回復「史達林格勒」這個舊地名的聲音。

伏爾加格勒杜馬(Дума,議會)考量到曾經跟史達林一起參與二戰的老兵的心情,在2013年通過一項決議:

在每年的「8月23日,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署日」、「2月2日,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勝利日」、「5月9日,二戰歐洲戰場勝利日」、「9月2日,對日作戰勝利紀念日」、「6月22日,蘇德戰爭作戰開始日」和「11月19日,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作戰開始日」以上這六個紀念日裡,將市名改回史達林格勒。(期間限定!!)

俄國總統普京在2014年也表示有可能將伏爾加格勒改回史達林格勒,之後伏爾加格勒會不會成為唯一一個保有「史達林」名稱的地方呢?就讓我們未來繼續看下去~

地名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,每次地名的更改通常都代表著不同的意義,不管是前蘇聯還是臺灣都是。前言提到的臺北市「介壽路」,在1996年陳水扁任臺北市長時,就依在臺北盆地活躍的平埔族「凱達格蘭族」族名,更名為「凱達格蘭大道」,賦予的政治意義就完全不同了。

現在極權時代已經過去,我們不再光憑執政者的意志決定,而是可以討論是不是要更改地名和路名;但在討論之前,不妨先了解這些地名背後的故事,知道當時的時代背景後,當我們遇到相關的問題,更能幫助我們確定自己的立場和想法噢!

 

RECOMMENDED from Editors
相同分類
其他文章